经济研究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研究论坛
“第四届国际经济学前沿论坛”综述
时间:2018-09-20       稿件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第四届国际经济学前沿论坛于2018年5月12—13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隆重召开。本论坛由《经济研究》编辑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联合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承办。论坛共计收到投稿论文近150篇,最终评选出41篇作为本次论坛的交流论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30多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经济学前沿研究领域的新方法、新问题与新方向,并就当下中国在全面深化对外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根据发起人单位章程,2018年5月12日晚举行了国际经济学前沿论坛发起人单位会议。会议由《经济研究》编辑部代主任刘霞辉研究员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洪俊杰教授致辞,来自各发起人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经济研究》杂志社张永山社长向发起人单位介绍了论坛发展历程,《经济研究》编辑部谢谦对论坛征文及会议组织情况进行了说明。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际经济学前沿论坛章程》,讨论通过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加入发起人单位的决定,会议决定下一届论坛的承办单位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5月13日上午,第四届国际经济学前沿论坛开幕式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诚信楼举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洪俊杰主持开幕仪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蒋庆哲致辞,《经济研究》杂志社张永山社长代表主办方致辞,并作论坛工作报告。
    随后的主题演讲环节由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亚斌教授主持,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佟家栋教授,《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刘霞辉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先海教授,东南大学特聘教授、东南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斌教授,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彭水军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洪俊杰教授依次作了主旨演讲。
    佟家栋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对外开放40年中发展与改革非同步分析”。佟家栋教授从企业激励角度解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机制,从政府干预角度阐释了中国经济扭曲的成因,从市场经济角度分析了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机制,最后提出了将市场经济转型作为深化改革中心的构想,并细致梳理了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刘霞辉研究员的演讲题目为“经济增长阶段跨越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他首先探讨中等收入国家的基本特征,然后阐述了后发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三类不确定性,即工业化与城市化断裂可能导致增长停滞、低效服务业蔓延可能形成城市人口漂移和鲍莫尔成本病、人力资本提升型消费落后,并对每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机制进行了阐释。
    黄先海教授的演讲题目为“进口中间品质量、创新行为与企业竞争力动态”。他以创新作为中间机制,研究了进口中间品质量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得到三项结论:第一,静态来看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与加成率关系由生产率决定,两者显著正相关;第二,动态来看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与加成率整体并无明显关系,从不同贸易方式角度来看,一般贸易进口中间品质量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动态加成率效应,但是加工贸易并无明显动态效应;第三,行业显性比较优势、与技术前沿差距和地区市场化水平对进口中间品质量的动态效应存在显著中介效应。
    邱斌教授的演讲题目为“GVC嵌入、生产分割解构与我国服务业分工链条拓展”。他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服务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呈现“U”型结构演化规律,国内生产分割起着关键作用,并且进入“国内升-国际降”替代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生产分割长度较高;第二,多样化因素作用呈现非一致性,更多表现出对DPSL促进作用,DPSL单方向上促进IPSL水平提升,但相关因素会削弱两者间的正向联系;第三,对全球总生产分割扩展而言,GPSL拓展能够表现为直接促进作用,IPSL则依赖效率增进、人力资本累积等方面条件的改善表现为促进作用。
    彭水军教授的演讲题目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减排和贸易竞力格局的影响”。基于研究结论,彭水军教授指出,一方面当前的复杂形势导致各方对中国进一步发挥新型引领作用充满期待,这给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扩大影响力和话语权带来了机遇,中国应积极引领气候治理合作行动的走向,在后巴黎气候治理中发挥好“协调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和广大南方国家的发展权益,促使《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细节谈判中切实得以体现和落实。
    洪俊杰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共轭环流论”。他基于全球经济进入价值链主导时代后,新兴经济体和欠发达国家多已加入并跟随已有价值链,从而提高了生产能力和国际分工地位的背景,提出了以双重价值链格局为核心的“共轭环流”理论;进一步,洪俊杰教授基于模型推导和微观数据对前述理论展开了检验,并基于检验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主题论坛在5月13日下午分8个分论坛展开。下面我们把8个分论坛归类为全面开放新格局、进口竞争与劳动就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三个方面分别展开综述。
    一、 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建设
    王天津分析了引致中印贸易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两国共同发展、解决贸易摩擦的政策建议。他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取得广泛支持和丰硕成果,与此同时印度也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并以追赶中国为目标,制定并执行“东望政策”,但由于一系列原因,效果恐难如预期。他最后提出政策建议:(1)中印两国应增加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洽谈;(2)增强印度“东望政策”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联系;(3)增强两国的经济利益共享。沈智扬提出了一种衡量整体经济增长潜力的估计方法,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视为整体,基于一种稳健的整体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整体Luenberger绿色生产率指标,通过衡量经济个体发展的技术性效率指标和经济合作的结构性效率指标,分析了5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990—2014年绿色经济增长和驱动因素的演变,结果发现,所有沿线国家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沿线国家如果不参与经济合作,仅凭一己之力改进本国的技术性效率,其经济增长的提升空间非常有限。
    张忆濛量化了中美贸易对两国国内就业的影响,发现1995—2011年中国出口扩张总共使得中国国内就业岗位增加了约2047万个,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激增使得中国国内就业岗位增加了约365万个,中国从美国进口上升使得中国国内就业岗位减少了约86万个;美国总出口的上升使得美国国内就业岗位增加了约654万个,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上升使得美国国内就业岗位增加了约112万个,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上升使得美国国内就业岗位减少了约86万个。校亚楠借助异质性分析视角,对中国对外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及数理赋值,探讨了自贸协定的具体条款及其异质性对国家间双边贸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在协定内容上存在异质性,自贸协定异质性对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影响显著。陈骁在博弈论框架下尝试研究两个国家之间对外政策的最优冲突程度,研究发现,一个国家愿意施行的对外最优冲突程度遵循先升后降的规律,两国之间有且仅有一个稳定的均衡冲突程度,且随着外国经济实力增长,本国的均衡对外冲突程度将单调递增,而随着自身综合实力增长,本国均衡对外冲突程度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即前期“韬光养晦”,后期“厚积薄发”。
    (二)全球价值链与区域生产网络
    裴建锁认为当前测度全球价值链升级指标之一,即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不足以反映一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结合人口普查数据,他提出了出口增加值中不同职业含量的新的升级测度指标,结合新编制的省际投入产出表,在识别出各省市出口增加值中职业构成的基础上,测算了新指标的有效性。余泳泽测算了2002—2013年中国230个地级市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并检验了其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层面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典型特征,并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刘维林在全球层面构建了产业内部分配、中间品替代、价值链分工和最终需求结构的四因素分解模型,提出了开放条件下一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分解模型,发现在全球层面“中间品挤占效应”总体上大于价值链分工带来的就业创造,助长了要素分配向资方倾斜的趋势,与最终需求结构效应共同导致了劳动报酬份额的持续下降。
倪红福改进了微观企业层面全球价值链位置的传统测度方法,拓展应用了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分析了2000—2009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位置特征及其变化,以及企业特征变量与企业位置的关系,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位置和进口位置均有所上升,产品复杂程度和质量也都有所提升。田开兰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和弹性分析等方法,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量化模拟了美中贸易关税战对双方经济、就业和世界经济的冲击,研究结果显示,若美国单边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中国的出口、国内增加值以及就业将遭受重大损失,与此同时,美国也会因为中间品贸易的受阻而遭受损失。李德刚借助于大学扩招这一准自然实验来研究人力资本供给对出口产品的国内附加值率(DVAR)的影响,其研究发现,加工贸易的国内附加值率由2000年的451%提升到2006年的528%,外资企业对DVAR的影响最大,人力资本提高引起国内产品价格相比于国外产品价格降低,导致国内产品对国外产品的替代是DVAR提升的重要原因。
    (三)全球经济再平衡
    李兵构造了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CEPU),运用中国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约5000种产品的进出口月度数据,分别估计了EPU和CEPU对这些产品的进口和出口的影响,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不同产品进出口的影响是不同的。何祚宇探讨了区域贸易协定对国家间垂直一体化和国家间价值流向的影响,并利用WIOD、WTO和CEPII1995—2011年国家层面数据,详细考察了历年来各国签订的RTA对双边垂直专业化水平,以及双边间接增加值流动的影响,发现RTA的签订能够促进双边的垂直专业化,同时将降低双边的间接增加值。路继业以中间汇率制度为研究核心,试图对“特殊两极化现象”这一重要的典型化事实给出基于经验数据的解释。研究发现,汇率制度选择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对估计结果有重要影响,现有研究高估了相关变量对汇率制度选择的真实影响;“真实状态依存”和“资本账户开放”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特殊影响机制共同导致“特殊两极化现象”。
    张亦然基于三峡工程通航这一水运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改善的自然实验,基于2000—2007年间的工业企业数据以及2004年中国矢量地图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企业成长的影响,其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微观企业成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胡浩然使用1995—2017年海关月度数据,分析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发现外部冲击是中国出口贸易下滑的触发原因,对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都造成了负向影响,其中加工贸易出口下滑速度呈加速状态,是近几年中国出口贸易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进口竞争与劳动就业
    (一)进口竞争
    荆然等以中国入世过程中国内企业的商标变动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品牌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关税减让使得企业面临激烈的进口竞争时,大多数企业会减少持有的品牌数量,部分企业使用全球化品牌取代了传统的本土化品牌,且贸易自由化对品牌调整的影响在入世前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中更加明显,在入世后较短时间内就必须决定是否继续保留原有品牌的企业中影响也会比较大。魏浩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研究了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进口竞争总体上抑制了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抑制作用表现出了异质性,对高生产率企业有显著抑制作用,对低生产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则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外溢效应是该促进作用的主要渠道。周英从中国进口的角度出发,利用全球35个国家55个行业数据,在行业尺度对Antràs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弹性的交叉项并不显著,研究最后对与理论预期不符的部分进行了深入思考。
    黄漓江使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考察了进口竞争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进口竞争对市场竞争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进口竞争具有竞争促进效应。文磊拓展了企业异质性的内涵,将产品质量纳入企业进口决策和生产决策,分析了进口产品质量影响企业性别工资差距的作用机制,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进口产品质量提升总体上扩大了企业性别工资差距,并通过进口竞争和成本加成机制对企业性别工资差距产生影响,但通过进口竞争和成本加成,进口产品质量对企业性别工资差距的扩大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牛晴晴利用1998—2014年工业库、海关库和联合国双边贸易产品数据库,基于Goldberg(2010)和Bernard(2016,2017)模型,扩展考察了双侧异质性匹配过程中的转换问题,发现产品替代弹性是匹配的核心条件。
    (二)劳动力市场
    孙楚仁在DixitStiglitz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个体异质性,构建了一个异质个体国际贸易模型,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个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将通过选择效应导致进入个体选择做企业家的临界技能水平上升,从而带来国内市场企业总体生产率的上升,同时该临界技能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了劳动力市场整体技能水平和企业可选劳动力技能种类上升。刘亚琳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发现一般贸易企业垂直专业化程度对其劳动收入份额有正向影响,且该影响随着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对于加工贸易企业,其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是显著负向的。杨飞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究了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全球价值链地位对我国技能劳动就业变动的影响问题。研究发现,参与全球价值链显著提升了高、中、低技能劳动就业,其中高技能劳动就业增加最快,相比高技术产品和服务品,传统制造业产品全球价值链对高技能劳动需求增加更快。赵瑞丽考察了最低工资上涨对我国多产品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发现最低工资提高会降低企业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出口产品数目,提高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刘凯丰通过一个完美信息下的博弈模型,证明法制环境改善通过提高中间产品质量提升最终产品质量,且行业契约密集度越高,提升幅度越大。
    三、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一)对外直接投资
    包歌构建了2001—2008年200多个国家(地区)35000多份新闻报纸、贸易刊物、杂志、新闻电讯专线、电视与音频文件、网页和社交媒体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新闻数据库,比较了FDI在新闻媒体和实际模式中表现形式的差异,发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FDI、出口平台型FDI、资本密集型行业的FDI在媒体信息中均有较为充分的披露。刘青利用企业层面数据对中外合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中外合资企业显著促进了同行业内中国企业的生产率,相反外商独资企业显著降低了同行业内中国企业生产率。王伟实证检验了地理距离、遗传距离、制度距离、时差、共同语言等一系列的“亲密”变量对双边FDI重要影响,发现遗传距离影响最大、地理距离次之。刘灿雷考察了外资进入对我国内资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发现大规模外资进入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劳动和资本生产率对内资企业利润率有显著正向作用。张晓磊发现大量外资企业进驻中国是导致中国制造业企业单位劳动成本上升、竞争优势弱化的重要原因。
    (二)企业技术创新、
    郑文平采用多种行业进口竞争指标并结合加入WTO这一外生事件冲击,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异质性行业冲击对非出口企业创新的影响,发现进口竞争增强抑制了非出口企业的创新,且抑制效应在不同类型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马骆茹检验了营商环境对企业研发投资决策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营商环境的改善会显著提高企业的研发投资概率,并且对资本密集度高的企业促进作用越明显。蔡菲莹借鉴Caliendo & RossiHansberg(2012)构建模型,分析了贸易开放如何通过促使企业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生产率,并基于2000—2006年CSMAR数据、海关数据和工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贸易开放所带来的贸易总量的增加会促使企业调整内部的组织结构,在平均意义上会增加企业管理层级,企业生产率与企业管理层级呈倒U型关系。黄友星检验了首次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母公司专利申请活动的影响,发现首次OFDI显著促进了母公司的专利申请,该驱动效应不仅表现在专利申请的总量上,也表现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个子分类的专利申请量上,同时该驱动效应存在广泛异质性。
    (三)服务业开放与产业升级
    欧阳艳艳实证检验了能源、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对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三个代表性服务行业的影响,发现中国基础设施供给效应显著弱于OECD国家。梅冬州将封闭经济下银行DSGE模型推广到开放经济中,并引入金融部门的开放,对金融开放、汇率制度选择和跨境融资监管政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在金融部门开放的情况下,外部冲击会影响资本的流入和流出,造成汇率变动,这会影响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和贷款,进而对投资和产出造成影响。张洪胜基于2016年中国海关监管方式改革这一拟自然实验,研究了跨境电商对中国双边整体贸易成本的影响,发现跨境电商进口显著降低了中国双边贸易成本,提高了行业持续进口能力、进口拓展边际和进口集约边际。李建桐研究了互联网对企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的影响,并特别关注中国转型阶段互联网作用的局限性。研究发现,互联网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并且这一作用不能被其他通讯和运输手段所代替。
    四、 结语
    从创办至今,国际经济学前沿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四届。作为广大中国经济学者最新学术成果交流的最高端平台之一,论坛启迪和激励着广大经济学者积极投身国际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通过本届论坛,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国际经济学学科发展,为丰富和发展国际经济学理论创造有利条件,还可以促进本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相结合,运用理论工具分析我国现实经济问题,推进我国贸易强国建设。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