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机构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动态
第三届思想中国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
时间:2017-07-04       稿件来源: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017年5月29日,由北京现代经济学基金会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思想中国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创业中心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学反思:不同流派的视角”,论坛汇集了众多海内外顶尖经济学家,如法国巴黎大学经济学教授、科斯研究所执行委员会成员、ATOM(分析组织和市场理论中心)创始人、国际新制度经济学学会联合创始人Claude Menard(克劳德•梅纳得)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世界经济计量学会会士、美国金融学会理事、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研究员Patrick Bolton(帕特里克•博尔顿)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欧洲中央银行顾问、芝加哥联储顾问,国际顶尖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主编Harald Uhlig(哈拉尔德•厄里格)教授。以及原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陕西省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研究中心主任冯根福;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管理委员会成员、股票业务部负责人黄海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许成钢;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China Economic Review及《中国经济问题》联合主编龙小宁;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丙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北京大学全球开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淼杰;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谢丹阳;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美国德州A&M大学经济系Alfred F.Chalk讲席教授田国强;经济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李哲等。上海财经大学人事处处长程霖,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王昉,以及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各类金融机构及媒体的各行各业的300多名听众参加了论坛。
    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理事长夏斌在致辞中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解释中国经济现象已成为解释世界经济现象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中国的经济理论界近十年来不仅在总结中国近40年经济快速增长的政策经验方面,而且在基于中国实践对经济科学的探索和创新方面,都做出了辛勤的努力。今天的论坛从后危机时代经济学反思的视角,从经济学不同学术流派的前沿研究进行讨论。同时,他希望,社会各界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机构能和当代经济学基金会一起,在为推动经济科学在中国的繁荣,为实现在人类经济思想史上留下当代中国人的声音这一梦想,共同努力,有所贡献。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蒋传海在致辞中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后危机时代,厘清新常态经济的经济学意义有助于认清当前的新问题、新变化,围绕新常态经济中国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改革,这将贯穿未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上海财经大学在百年办学过程中传承“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秉持“面向社会,求真务实,百年树人,经世济国”的办学理念,在推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理论研究、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也非常强调学术研究要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在田国强院长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优势学科已大大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蒋传海副校长强调,今年恰逢上海财经大学百年校庆,相信本届论坛将为校庆活动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后,论坛举行了第一场主题研讨会,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Patrick Bolton做题为“微观视角的反思:监管与公司治理”的报告。他指出: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是对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性威胁。分散的所有权将削弱大公司的经营效率,破环权责关系。并重点讨论了长期以来被誉为典型的“孤寡股”的受监管的美国电力公司的案例。他指出股权分散竟然取决于公司如何受到监管。简而言之,旨在降低经营风险的监管立法,如电力公司回报率监管,不能为小股东提供充分的保障。只有当监管也能够帮助降低财务风险,特别是并购风险,才能真正实现股权分散。
    田国强、冯根福、许成钢、黄海洲、钱颖一等专家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田国强教授指出,Patrick Bolton教授以美国电力行业为名考察了政府各种范式,对于公司所有权集中度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国家治理和公司治理,他谈了对治理反思和发展的三点看法:第一,治理的本质就是制度、机制的设计;第二,不能以反思抹杀经济理论的指导作用;第三,改革及其治理既要有目标感,也要有过渡性。治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制度、机制的设计问题,无论从国家的治理层面、产业治理层面还是公司治理层面,都离不开机制设计理论的指导。冯根福教授主要认为,十八大以后我国国企治理和监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针对管理越位、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问题,还需要制度完善。许成钢教授结合报告的案例,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发生的电力产业去监管化现象,提出大量分散的企业所有权对于金融监管本身是一个补充品,而非是替代品。黄海洲教授认为金融完全市场化不可行,他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法制的重要性,认为在金融市场中监管和法规法治之间不能相互取代,必须共同发挥作用。钱颖一教授总结了Patrick Bolton教授报告的主要内容,分享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以及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思考和研究什么样的问题,认为报告所讨论的具体问题不仅有宽度,而且有深度,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接着,论坛举行了第二场主题研讨会,由法国巴黎大学经济学教授Claude Menard做题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前沿: 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来源;第二部分,Claude Menard教授与大家分享了新制度经济学NIE新的分支,尤其关注组织经济学,指出金融的失配、失调和微观经济间的关系;第三部分,他重点介绍了如何将制度的维度嵌入到制度当中?制度的维度对于经济失衡有什么样的影响?并且指出了背后的源头。
    龙小宁、宋丙涛、许小年、钱颖一、张曙光、韦森等专家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龙小宁教授认同报告中Claude Menard教授对于制度重要性的观点,表示他提出的混合式制度是否在中国也能够循序渐进发展,是一个新的研究话题或者概念。宋丙涛教授主要认为在思考新制度经济学框架的时候,或者可以把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放进来。许小年教授认为在Claude Menard教授的报告中没有提到制度的演化,但这可能是中国政策制定者和中国学者目前非常关心的一个方面。钱颖一教授指出制度经济学领域在中国的受关注度非常高,提出在市场和科层制之间的混合方面以及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方面可以做更多的研究。韦森教授最后呼吁三点:第一,从制度研究来说可以考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第二,从小范围的制度变迁研究大范围制度变迁,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制度才能保证良性市场运行?第三,在未来转型中中国居于什么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值得大家思考。
    下午,论坛举行了第三场主题研讨会,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Harald Uhlig做题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前沿: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报告。他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研究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研究发生了一些变化,有哪些新的议题、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及理论出现?目前有哪些重大的议题需要研究者去进行研究解决?特别是中国有哪些议题值得研究?他首先推荐了一本《宏观经济学手册》,由他本人与泰勒合著,并于2016年出版。本书非常全面地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理论。演讲时他着重讲述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5个重要议题以及它们所带来的问题,他在演讲中提出了这些问题,希望未来的研究者可以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房价和金融市场:景气循环、老龄化和储蓄过剩、宏观经济学下的医疗保健、宏观经济学下的全球变暖等五个方面进行后续研究。
    李哲、余淼杰、黄海洲、谢丹阳等专家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李哲副教授根据Harald Uhlig教授提出的五大主题,分享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相关问题。余淼杰教授分享了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和老龄化问题等两方面的研究成果。黄海洲教授认为在报告提出的五大研究主题外,货币政策、财政制度,国际金融等三个方向也非常重要,值得研究。谢丹阳教授指出在过去30年里面,关于决策理论、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等方面的研究虽然有长足进步,但在宏观研究方面体现得还不充分,他简单回顾一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史,并鼓励在座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投身到这些课题的研究中去,尤其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影响。
    本届论坛云集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和各行各业的精英,针对“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学反思”的热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既有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国际前沿研究热点的展示,又形成诸多对中国经济改革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意见和建议。论坛在浓浓的学术氛围中成功落下帷幕。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