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文献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学术文献
异质企业假定下的新新贸易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论
时间:2010-11-22       稿件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一、新新贸易理论之“新”

      与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相比,新新贸易理论至少具有以下创新之处:
      逼近现实的企业异质性假定对贸易实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我们知道,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这些传统贸易理论只是单纯地从技术差异或要素禀赋的差异来分析贸易动因,但是,它无法回答国家间技术、要素禀赋差异较小甚至无差异情形下贸易发生的机理,这个缺陷由新贸易理论予以弥补。然而,正如杨小凯等人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新贸易理论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企业一开始不直接选择国际贸易,而偏要从国内贸易开始。
      如今,经济学家紧密联系“不同的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同时存在于同一产业内部”这个贸易现实,以企业生产率异质为由,解释了不同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原因,回答了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只从事国内贸易。由此可以看出,新新贸易理论关于企业异质性的假定,是对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一次重大改进,它使国际贸易理论对现实的贸易实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也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二)企业内生边界论为企业参与全球化生产和贸易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关于贸易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国际生产控制与加工贸易问题上面,应该说填补了贸易模式理论的空白。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将格罗斯曼、哈特和哈特、摩尔的不完全合约模型(GHM模型)引入贸易理论,基于跨国公司的视角分析了中间产品投入的所有权安排和贸易模式选择问题。而Feenstra、Hanson则进一步从中国大陆的加工贸易企业出发,以加工企业所有权和中间产品采购权的归属为划分标准,将加工贸易的贸易模式划分为四种,即外方同时拥有所有权和采购权;中方同时拥有所有权和采购权;外方拥有采购权,中方拥有所有权;外方拥有所有权,中方拥有采购权。这些研究发展了新贸易理论关于贸易模式的研究,并为后来任务贸易的提出和发展打下理论基础。
      尽管如此,上述研究在分析跨国公司外包(Outsourcing)的区位和模式选择时抽象了企业的边界问题,并且在分析企业边界时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和生产率等方面的异质性,因此也就无法解释开展贸易后企业间的“竞争淘汰”效应和“规模变化”效应,也无法解释开展贸易后为何有的企业规模会壮大而有的企业则被淘汰出局。而新新贸易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合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理论,提出了企业边界问题。该理论在跨国公司中间投入品贸易占全球贸易份额不断上升的国际背景下,分析了企业如何在不同国家进行价值链分配和贸易模式选择———是通过FDI在企业边界内进口中间投入品,还是以外包形式从独立供货企业手中采购中间投入品,并将贸易模式的研究从产业视角引入到企业内生边界视角,从而为企业全球化生产和贸易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这就是说,这个空白是新新贸易理论填补的。
 
 二、评价与前瞻

      (一)是补充而非否定
      毫无疑问,新新贸易理论已经成为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问题的理论前沿。Melitz(2003)创立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经Helpman、Baldwin、Yeaple等人的发展,已日具影响力。该理论创造性地打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关于企业同质性的假定,并将理论的研究视角从产业层面细化到企业层面,从而发现生产率、技术、拥有异质性技术的工人是企业异质性的根源,并进一步解释了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生产率差异的原因,进而丰富了贸易和FDI的研究类型。Antras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是在企业异质模型的基础上,将合约理论融入标准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分析了企业组织形式的差异,以及该差异对FDI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跨国公司对企业内贸易的影响。二者的理论共同组成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共同解释了当前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四种基本组织形式,即国内市场一体化、国内外包、国际一体化和国际外包,从而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那么,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是否就否定了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长河中的基础地位?是否就动摇了新贸易理论在解释产业内贸易动因时的说服力?答案是否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新新贸易理论只是对之前贸易理论进行了补充,是用来解释最新的贸易现象和趋势的研究范式。换言之,它不是对之前理论的否定和抹煞,而是开创了一个研究国际贸易的新视角。
       (二)任重而道远
      然而,新新贸易理论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于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由于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生产率、技术和拥有异质技术工人间具有普遍的联系,所以有必要将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结合起来共同分析贸易模式的选择。
      其次,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都要么将贸易环境假定为无摩擦的自由贸易,要么假定为允许部分契约摩擦存在,但是当今世界贸易中存在贸易摩擦是不争的事实,尤其金融危机后许多发达国家都对贸易保护跃跃欲试,这就加剧了贸易摩擦,从而削弱了新新贸易理论对现实贸易的解释力。因此如何将普遍存在的有形或无形的贸易摩擦量化到模型中,便成为新新贸易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不管是异质企业贸易模型还是企业内生边界模型,都基于发达国家的视角,分析其国内企业在生产率、技术、劳动力方面的差异,并解释公司内贸易现象,从而为北方(发达)国家选择不同的贸易模式和如何参与国际分工提供理论支持。但是从南方(欠发达)国家来看,其国内企业能否“引进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国际分工是否拥有与发达国家相同的模式选择?如何承接北方国家的产业转移?等等这些都需要新新贸易理论作进一步回答。
      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和分工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金砖四国”的不断崛起,美国贸易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和大量欠发达国家处于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的某一环节,都冲击着现有的贸易模式和贸易体系。因此,对这些新现象、新问题的研究,理应进入新新贸易理论的视野。
 
作者:朱廷珺  李宏兵(兰州商学院经贸学院)
摘自《国际经济合作》(京),2010.4
原文约9800字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