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文献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学术文献
开创比较经济学研究的新框架
时间:2012-02-15       稿件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比较经济学的一种框架或范式即比较创新体系,是以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比较制度分析和历史制度分析;比较经济学的另一种框架或范式则是作为演化经济学的应用研究领域,在对国家创新体系和历史上国家创新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时出现的,即比较历史创新体制。文章以演化经济学的研究纲领为基础,提出了比较创新体制和比较历史创新体制作为比较经济学研究新框架的构想。

一、比较创新体制与比较历史创新体制的理论基础和新框架的概念

演化经济学是新框架的理论基础。作为比较创新体制与比较历史创新体制的理论基础,演化经济学包括新熊彼特学派、老制度学派、奥地利学派和调节学派等,并继承了作为演化经济学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的遗产。在经济学中,德国历史学派是比较和历史研究方法的正式开端,因此,该学派也是比较经济学最早的先驱。

创新体制在理论框架的形成上融会了这些学派的相关研究成果:新熊彼特学派对技术经济范式和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老制度主义有关技术、制度和循环累积因果过程的认识;奥地利学派有关主观知识、彻底的不确定性和解释学方法的洞见;调节学派关于积累体系、调节模式和制度形式的宏观动态学的研究;以及历史学派对历史、比较、统计和伦理方法的强调等。

演化经济学代表着经济思想史上源远流长的替代性经济学传统在现代的综合,它是一种从重商主义、美国学派、德国历史学派、马克思经济学、老制度学派和熊彼特经济学等一直到目前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非主流经济学所构成的研究传统,这是一种以动态的、系统的和有机的世界观作为其哲学基础的西方经济学研究传统;而另一种则是从重农主义、亚当•斯密、杰文斯—瓦尔拉斯的边际革命等一直到现代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传统,比较制度分析和历史制度分析所基于的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仍属于这一传统。与新古典经济学传统以交换为核心的资源配置经济学不同,演化经济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关于资源创造的经济学。在演化经济学家看来,财富的交换是以财富的创造为前提的,而财富的创造则主要是生产、技术和知识的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生产、技术和知识如何导致财富的创造,就必须研究新古典经济学传统假定不变的稳定偏好、技术和制度约束等前提条件的动态演化。因此,这导致了比较创新体制与比较历史创新体制这种新框架的概念的提出。

首先,创新和生产是经济体制比较及其历史比较研究的焦点。从本质上来说,比较制度分析和历史制度分析是对由市场—价格竞争所决定的交换制度及其相关的信念和惯例进行研究的。但对于比较创新体制与比较历史创新体制来说,创新竞争而非价格竞争是其核心,就制度的形成和演化而言,它特别注重技术革命、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迁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传统比较经济学也没有注意到技术革命及其新范式的基础性作用。

其次,与比较制度分析和历史制度分析的均衡和个人主义方法论不同,比较创新体制与比较历史创新体制采用的是整体主义的和非均衡的思维,是以非均衡或动态演化作为框架基点的。

最后,开放系统观指导下的无数学模型的分析框架。作为演化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实在论经济学方法论认为,数学模型只适用于对封闭系统进行研究,对于作为开放系统的经济社会系统则是不适用的。新框架是运用演化经济学理论对经济体制所进行的比较和历史分析,所以它反对把博弈论作为基本分析工具,这是一个和比较与历史制度分析具有重大差别的不同,也是这种新框架的一个基本理念。

不言而喻,比较创新体制与比较历史创新体制的概念基础是创新体制(或译为创新体系)。当前,比较创新体制的研究主要包括五个层级的比较研究:国家创新体制比较研究;地区创新体制比较研究;部门创新体制比较研究;创新型企业比较研究;以及诸如北欧和西欧、东亚和拉美、中东欧和拉美等区域创新体制的比较研究。目前,国际学术界在每个层级的研究上都积累了大量文献。

比较历史创新体制的特点是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求资料,以便对创新体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比较研究。比较历史创新体制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创新体制的分析方法与框架最初是在对发达经济的研究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如何成功地推进创新体制的建设问题。按照演化经济学家的看法,国家创新体制的建造是国家富裕的基础,而要了解发达国家致富的秘诀,比较历史创新体制就是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

二、比较与历史创新体制新框架的内容、新在何处以及意义何在

通过对比较创新体制和比较历史创新体制研究的简要介绍,我们现在可以从中归纳出这种新框架的一些基本内容以及新在何处。首先,作为新框架,它发展了经济体制比较的“技术创新—生产(经济)结构—制度观念”的多维框架。传统比较经济学、比较和历史制度分析以及目前比较经济学的一些新发展都忽视了(技术)创新和生产(经济)结构作为经济体制构成要素的重要性。比较与历史创新体制不同意这种只把制度系统作为经济体制比较的框架要素,因为所谓比较经济体制是对经济系统(economicsystems)的比较,在英文中,“体制”(systems)是复数名词,因此,经济系统并非只由制度系统所构成。具体地说,经济体制应该包括三个维度:从事经济活动占支配地位的“精神”;经济活动的组织;流行的技术。在此,把新框架概括为“技术创新—生产(经济)结构—制度观念”的多维框架。

其次,比较与历史创新体制的分层级比较研究框架是比较经济学在体系结构上的重大创新,它不仅使比较的内容更丰富和更具操作性,而且还能更好地反映经济系统在不同层级之间累积因果的动态联系过程。分层级比较研究框架是演化经济学有机层级本体论原理的具体体现,按照这种哲学原理,在经济社会系统的层级结构中,由于每一层级都具有双重特征,这就产生了并存的向上和向下的因果关系,并且在不同层级之间存在着反馈关系。更重要的是,每个层级的特征不能(甚至不能在理论中)根据其组成部分的知识演绎推出,或通过其他部分不完整的结合来割裂地理解。每个层级在解释上具有某种自主性,具有其自己的解释原则和自己的分析单位。突现原则揭示了所有将复杂系统简化为共同的、简单的单位和理论规律的简化论或还原论方法的无效性。

再次,增添了中观经济体制的比较,这是目前所有其他比较经济学研究框架所不具备的。比较与历史创新体制中的部门和地区创新体制都属于这种中观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

最后,新框架在研究方法上的丰富。在经验性的比较研究方法上,比较与历史创新体制除了采用以案例研究为基础的历史的、制度的和比较的方法外,还特别看重应用统计方法并增加了解释学的方法,解释学的方法在阐释经济结构对观念的作用以及观念对能动性个体的作用上具有其他研究方法不具备的优势。而在从经验比较上升到理论抽象的研究上,还要广泛地使用演化经济学的回溯法、溯因法和扎根理论的方法。所谓回溯法就是从可经验观察到的事件出发去发现客观存在的非经验的或深层的结构、机制和趋势,它是以有机层级本体论为基础的———事物内在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不可简约为可观察到的事件、现象或经历;所谓溯因推理方法试图通过用一种新的概念框架观察和解释某种事物,从而对事物作出新的理解;而扎根理论的方法则要求研究者首先广泛地占有和系统地分析数据资料,然后从中抽象出基本的概念、范畴、结构和机制,最后进行理论评价和验证,该方法强调在资料搜集、概念范畴的抽象和理论构建之间存在着持续的互动性和修正性。

此外,比较与历史创新体制新框架的新意还在于前面强调的以创新作为核心研究纲领以及对经济结构的高度重视。那么这种新框架的意义何在呢?

第一,比较与历史创新体制的新框架突出强调了国家利益在比较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是比较经济学的其他框架都没有给予直接关注甚至没有研究的问题。

第二,比较与历史创新体制对于目前的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义还在于更深入地研究强国富民的历史经验。比较创新体制特别是比较历史创新体制可以通过对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如何通过建设国家创新体制而崛起的历史经验进行比较研究,识别出落后国家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三、前沿问题

目前,在比较创新体制和比较历史创新体制的研究上,有两个重大的前沿问题值得特别关注:首先,作为比较创新体制和比较历史创新体制的概念基础,创新体制的框架结构仍有待于继续完善。其次,如何服务于我国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比较创新体制和比较历史创新体制的重要前沿问题。

 

作者:贾根良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自《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11.5

原题为《比较创新体制与比较历史创新体制———开创比较经济学研究的新框架》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