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文献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学术文献
国外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时间:2014-12-23       稿件来源:经济学文摘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逐渐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也是21世纪里我国最重大的变革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蓬蓬勃勃地发展,出现了一些诸如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的权利不均等以及城市病问题,这就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自然资源条件和区域特征,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城镇化建设之路,推进我国城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欧洲城镇化建设的经验
     第一,政府对城镇化的合理指导和监督。欧洲通过健全法制和制定合理的城镇化规划对城镇化进行干预,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开发、建设和完善,引导城镇化与农业化、工业化和市场化互动协调发展。欧洲各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控制大城市规模、引导产业和人口向落后地区流动的重要性。
     第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欧洲各国特别重视通过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将公共交通规划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重要配套,确保公民能够平等的使用交通设施,鼓励低碳出行,减少空气污染和能量消耗。城市交通系统根据家庭和就业情况来分布,以实现交通的最优化利用,防止交通拥挤问题的出现。
     第三,积极稳妥推进乡村城镇化。德国乡村城镇化主要是以土地整理和村庄更新的方式进行。德国的传统农业型村庄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工商城镇,第一、二、三产业协同作用带动了郊区的经济增长。
     二、美国城镇化建设的经验
     第一,多层次的城镇体系。美国的城镇化模式是开放自由式的,打破区域间的封闭状态,采取“都市经济圈”,建立众多的地方小城镇、中心镇,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的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分别以区域性的、全国性的、国际性的大都市作为增长极,形成都市圈、城市带。
     第二,农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条件。美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本国农业的基础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增加了城镇的粮食供
给量,还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大量的转移,丰富了城镇的人力资源。第三,重视中心镇和中小城市的发展。21世纪初,美国国家统计部门统计3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100个,占城市总数的90%;10万~3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20万人口以上8个,300万人口以上13个。由此可见美国的城市化发展主要靠小城镇。最近30年新形成的都市圈、城市带,不是靠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张形成的,而是小城镇集聚的结果。
     第四,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美国的城镇规划是通过专家的专业论证和市民的审议制定的。其城市功能定位也十分显著,比如政治文化行政中心华盛顿,绿化带和广场非常多,但是工业企业和商场非常少。世界著名的电子技术密集区硅谷,高新技术公司多达8000多家,而旧金山都市区以高新技术工业著称。第五,对交通和教育发展的重视。美国无论是航空还是陆上交通都很四通八达,为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美国各级政府也很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美国公立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全部实行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经常免费发放学习用品。
     第六,国际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推动作用。美国是地多人少,劳动力不足,来自法国、德国和英国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对正处于关键时期的美国工业化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只有16%的国外移民在美国从事农业生产,其他的绝大部分都转移到了城市,成为美国城镇人口增长的重要渠道。
     三、日本城镇化建设的经验
     第一,重视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日本政府十分注重村镇道路、村镇公园以及公共活动中心、村落排水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
     第二,村镇的建设鼓励公众的参与。村镇在规划的编制时,采取调查走访的方式进行民意调查。选取群众代表与城镇建设规划专家组成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小组,负责与居民进行交流,收集居民对于村镇建设的建议,充分发挥居民在村镇建设规划中的积极性。
     第三,注重内力和外力的综合作用。注重发挥内部
的科技、资源、自然环境等优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国内铁路、公路、钢铁、机械、石油、电子、化工和海运业等基础部门,推动日本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
     第四,政府对农村、农业的重视。70年代日本政府为适应城镇化需要开始调整农业发展政策,出台了大量政策法规以扶持农村发展。另外日本各级政府很重视农村的建设,在农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也正是日本农村城镇化水平很高的原因。70年代中期日本的农业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业现代化为日本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四、印度城镇化建设的教训
     第一,印度的城镇化发展没有坚强的农业基础做后盾。印度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城镇化动力源于农村状况恶化造成的大批乡村难民向城镇的转移,而不是依靠农业的发展对城镇的推动。印度在“二五”和“三五”计划中,重点发展基础工业和重工业,并制定了工业发展纲要,这些措施对城镇化的发展作用很小,没有成为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力量。
     第二,印度城镇结构体系不健全。中小城市的发展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小城市发展的资金和资源严重不足,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聚,造成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形成严重的城市病和贫民窟。
     第三,城镇化完全依靠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印度崇尚民主自由,人口可以自由的流动,而这种人口的自由流动造成大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过度膨胀,而中小城市发展则停滞不前。
     五、国外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以农业发展为前提推进城镇化。报告显示,2013年城镇化率预期达到53.37%,但是按户籍来计算的城镇化率依然保持在30%左右,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之所以比较滞后,就是因为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推动作用不明显。国际城镇化发展经验表明,城镇化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为条件发展起来的。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必须把农村的逐步富裕、农民素质的逐步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结合起来。
     第二,坚持与工业化、信息化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城镇化发展必须有产业做支撑,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此时服务业和高新信息技术产业开始成为推动城镇化的主力军,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略慢于经济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我国应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
用,注重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提升作用,切实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农民、市民的生产、生活效率。
     第三,注重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健康的城镇结构体系,世界城镇化发展模式大都是形成大、中、小城市层次分明、功能协调的城市体系,大城市要发挥好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功能;中小城市则承担带动临近地区发展的职责;小城镇要充分发挥人口集聚的功能。城镇的规模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适度发展大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加强重点镇建设,以重点城镇带动整个小城镇网络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四,重视政府的监督调控,科学编制城镇规划。充分发挥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快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提升政府部门对城镇化建设的监督和引导作用,重视城镇发展规划的科学制定,确保规划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务实性、权威性和科学性。专门成立城镇编制规划的专家组,对城镇规划进行科学的编制,规划的编制不仅要包括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的规划,还应包括城镇的管理、监督,公共服务的完善,同时,规划的制定要鼓励公众参与,保证城镇建设充分反映民意,增强公众对城镇建设的责任感。
     第五,重视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应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住房保障、最低保障等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保障农民工子女均等地享有教育资源。加强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建设。加强城镇的垃圾、污水的处理,公园、绿化带的建设,完善水、电、暖、公共交通工具的供应。
     第六,重视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应加强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镇,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生活方式。注重能源、土地的集约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生产方式,打造节地型、节水型、节材型、节能型城镇。


作者单位:徐君,张娜,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育红,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摘自《工业技术经济》(长春),2014.4原文约7700字原题《国外城镇化建设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