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书刊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学书刊热点
《我国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城市化研究》介绍
时间:2017-11-29       稿件来源:
    书籍简介:《我国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城市化研究》,陈昌兵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该书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的理论与经验进行总结。其中城市化率“S”型曲线,投资与城市化的“倒U型”曲线,城市分布实证、产业竞争力与城市化成本的计量分析、土地财政贴现与公共支出讨论,房地产对GDP拉动贡献分析,以及知识创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都是非常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性命题,特别是通过实证得到的重要计量拐点对中国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政策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陈昌兵研究员的专著《我国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城市化研究》是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的理论与经验的有建设性的探索。该书对城市化率“S型”曲线、投资与城市化的“倒U”型曲线、城市分布实证、产业竞争力与城市化成本的计量分析、土地财政贴现与公共支出讨论、房地产对GDP拉动贡献分析及知识创新与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等非常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性命题进行了探索,特别是通过实证得到城市化率转折、投资率变化转折、消费率变化转折、服务业增长转变等方面重要的计量拐点,对我国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政策决策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转变将相关发展问题联系起来,包括农业结构转变、工业化、人口结构转变、出口导向和城市化等,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结构转变重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种发展资源快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提升了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和产业的效率,通过城市的"规模经济”推动城市的快速膨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许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我国重振内需和结构转变的枢纽,也是未来驱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现实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如果依照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化是高成本的(各类要素价格快速上涨,尤其是目前我国城市住房价格上涨),这将会损害城市的产业竞争力,也可能直接导致城市化本身的停顿和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如何寻求新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城市化的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研究的主题。
    伴随城市化与经济高增长,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大幅增加。作为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掌控土地资源和公共物品供给的政府成为土地红利和税收增长的受益者。城市化在提供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财政扩张的正向激励之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典型的如地价和房价的快速上涨,这些将会提高制造业成本和城市生活成本,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地从原先的低价工业化过渡到高价城市化阶段。与“低价工业化”相比,我国城市化将是高成本的(也就是高价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资金需求量巨大的过程,地方政府承担了城市化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大部分,对于许多地方政府,城市化过程中的资金约束是一个现实的障碍。由于税收和收费等方面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而上级政府的补助也是有限的,因此为了弥补用于支持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基础设施的经常收入来源的不足,地方政府就会通过城市化过程中大量高价出让土地来满足支持城市化的资金需求。因此,地方政府过度追求“土地融资和土地城市化”扭曲了城市化的价格,使得城市化成本上升过快,微观负担快速增加,城市化集聚带来的规模报酬抵不过城市化带来的“高成本”,直接影响城市化的规模报酬,导致了过快的去工业化,影响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增长,这将直接关系我国是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城市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并不是简单地在城市建高楼、建广场等,更应让迁移到城市的农业人口在城市很好地就业,从而达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去十多年我国经济赖以维持高速增长的动力主要便是城市化,但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原有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显然存在着不科学的一面。地方政府推行的城市化多以粗放型为主,在看重投资对于经济拉动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城市化背后的经济意义,如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城市化产业效率提高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等。城市规模的扩张,新增投资在空间上被新增的城市面积稀释,单位面积上的人均资本水平未必提高,新扩容的城市部分人均资本水平甚至有可能下降,产业集群没有形成从而导致劳动力流入不足,降低了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城市化集聚效应很难形成及增强。
    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未来可持续的城市化。工业化时期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建立在投资驱动和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通用技术部门的投资效率不断下降,已经成为可持续增长的突出问题,投资高积累推动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越来越不可持续,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化时期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趋势。因此,可持续的城市化是我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其中,把物质资本投资转化为人力资本形成从而有利于技术创新,就很有可能形成新的增长潜力。而消费与人力资本的一体化,是理解城市化阶段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工业化后期及城市化的可持续动力。
    我国大规模工业化阶段结束后,与城市化和服务业紧密联系的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这种消费是具有结构意义的消费。居民消费的特点已经从模仿型排浪式的基本消费逐步转变为个性化、多样化的高品质消费,尤其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与人力资本积累相关的消费需求的快速增加,而且潜力非常巨大。如果无视消费结构升级规律而抑制消费,将导致城市化的发展停滞。此外,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只有将消费和人力资本积累有机结合起来,我国的城市化才是可持续的,从而可较为顺利地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期,城市化在工业化、技术创新和服务配置资源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要素优化,这些应与城市化发展相协调。我国城市化正处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粗放型城市化降低了城市化的集聚度,同时土地财政助推了我国高价城市化。粗放型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及高价城市化进一步加剧,这将会不断减弱我国城市化的产业竞争力,同时,这将使得我国城市化的规模报酬将会出现递减。为了保持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两大飞跃:第一飞跃就是依靠通用技术发展的城市化向依靠知识部门发展的城市化飞跃;第二飞跃就是把“物”的城市逐步转变为“人”的城市,这需要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开放体制来支持。城市要真正从传统工业化时期的工厂、物质、人力集中的增长极,转变为人的发展与创新的新城市。城市应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提升人的素质,并通过高人力资本的人群聚集和互动推动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创新,深化要素服务水平,让要素配置和协调更优化。
    (节选自《<我国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城市化研究>一书介绍》,原文载于《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3期,作者张平)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