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书刊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学书刊热点
《制度结构与中国转型模式》评介
时间:2017-11-29       稿件来源:
    书籍简介:《制度结构与中国转型模式》,周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该书针对中国体制转型实践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挑战,经济体制是否可分以及为什么可分的问题进行研究,区分了体制与制度两个概念,勾画出体制的制度结构。针对局部渐进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结构变动和秩序维护之间的矛盾,着重研究过渡性制度安排与适应性效率的关系,揭示中国经济体制平滑转型的动力机制,为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二者统一的中国模式理论奠定了基础。
 
    周冰教授的《制度结构与中国转型模式》艺术,在深入分析经济体制概念及其制度结构的基础上,着力分析了体制的可分性和局部改革持续推进的动力机制,对计划经济体制自身的转型做出了逻辑的一致解释,为分析以中俄为代表的不同转型模式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该书认为,体制是一个社会经济体制的存在状态和形式,是一整套组织、制度和机制构成的经济运行系统。与制度相比,体制的显著特征是整体性、协同性和更大的稳定性。为了探索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性转型的规律,该书指出在体制的制度结构中,最基本的制度是元制度。它是经济体制中可以决定和派生出一系列制度的制度。围绕元制度和形成一条或多条制度链,并且构成了一个制度子系统,其作用指向是某个特定的社会生活领域,具有相对独立性。任何一个经济体制都包含一组主要是平行关系的元制度,形成了以并列与派生为基本关系的制度网络,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性质、结构和特征,构成经济体制的制度核。而经济体制转型的实质是元制度直至制度核改变的过程,改革和制度变迁只有深入元制度的层面,才会引起体制模式的变化。
    由此可知,“休克疗法”的实质是从体制的制度核和元制度着手,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相当于在给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做手术时,直接从更换大脑、心脏和神经系统着手,并希望进一步引起整个人体机能的转变,其结果是只有“休克”而没有“疗法”,引起了崩溃式的反应。与之相反,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则是自下而上,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功能模块开始,逐步向上深化,直至元制度和制度核发生改变。
    事实上,这两种基本的改革路径就是两种体制转型方式的根本区别之所在。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从元制度和制度核开始,必然使由它派生出来的整个制度系统同时受到冲击。而自下而上的改革,会令面临改革持续推进的动力和机制问题,且改革越向原制度和制度核推进,面临的阻力和困难就越大。《制度结构与中国转型模式》一书认为过渡性制度安排同时具有新旧两种体制的因素,具有动态演化特征。加之,过渡性制度安排是针对当时、当地的特定条件作出的安排,适应了特定的行业性质、技术特点、要素禀赋,因此能够获得适应性效率。过渡性制度安排实际上就成为减小改革阻力、诱发后续改革、实现体制平滑转型的机制。由此可见,自下而上的改革就是按照压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原则,采取边际循环路径,一个波次一个波次逐步推进的,其实质是一系列过渡性制度安排的不断迭代。
    那么,过渡性制度安排如何能够保证改革会不断向元制度推进呢?这一方面是因为过渡性制度安排的出现是新旧两种体制下人们权利博弈和权利结构调整的结果,能够为各方接受。同时,由于过渡性制度安排是向生产者倾斜的,能够带来即期红利,在此基础上各方又会进一步博弈,衍生出新的权利结构和新的过渡性制度安排。这种动态的博弈和演进过程,可以不断推动旧的体制向新的体制演化。另一方面,过渡性制度安排也同样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但在接连不断的改革过程中,当过渡性制度安排的效率开始下降时,下一次改革的推出可以及时提高效率,使整个改革过程变现为经济效率的波浪式提高特征。因此,改革信念、改革文化和领导者的改革决心和勇气,是实现体制平滑转型的重要条件。
    《制度结构与中国转型模式》一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实际上为转型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即通过对“体制——体制的制度结构——自下而上的转型路径——过渡性制度安排——适应性效率”等一系列概念和命题的分析,揭示中国体制平滑式转型的实质和持续推进的动力机制,解答中国转型实践队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挑战。
    (节选自《<制度结构与中国转型模式>评介》,原文载于《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1期,作者宋智勇)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