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书刊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学书刊热点
经济学规则的利用还是误用?从经济模型思考开来
时间:2018-03-03       稿件来源: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微信公众号
    书籍简介:《经济学规则》,丹尼·罗德里克著,2017年3月,中信出版社出版。长期以来,世人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两种倾向:一是教条主义,以抽象的理论模型为准绳简单推演复杂的经济现实;二是经验主义,以复杂的经济现实来否定理论模型的重要性。该书从经济学模型建构的角度还原什么才是真正的经济学。该书既为经济学辩护,也正视经济学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经济学家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方式有其优势,但经济学的灵活性和条件适用性也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发挥经济学的独特价值。
    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洞见和批判性的经济学家之一。在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曾提出过很多著名的理论,其中的“全球化的不可能三角”、“经济增长的甄别”等理论都曾在学界引发过巨大的争议。而在新书《经济学规则》一书中,罗德里克表现出了更大的雄心——这一次,他不再满足于提出某个新的理论,而是尝试对整个经济学的理论根基进行审视和批判。
    对非经济学家而言,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奇怪的学科:它的理论是由一系列看似支离破碎,甚至彼此矛盾的“模型”构成的,它们通常以一组不切实际的假设作为起点,最后推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结论。更令人烦恼的是,经济学家们还乐于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用繁复的公式让这些本就令人难以理解的模型变得更加难以捉摸。
    那么,究竟经济学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那些“花哨”的模型究竟能在实践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经济学家在实践中应当如何建立模型?面对形形色色的模型,人们又该选择其中的哪一个加以使用?在新作中,罗德里克对上述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结论。在本文中,我将简要介绍全书的内容,并谈一些自己的阅读体会。
    一、模型——经济学的地图or阻碍
    (一)如何看待模型在经济学中所起的作用?
    在书的一开始,罗德里克首先要为模型正名,对其在经济学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说明。在他看来,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纷繁复杂,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总体把握十分困难,因此在研究时人们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到某几个事物上,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模型正是对事物的简化,它“通过剔除干扰要素,来表现各种具体机制如何运行”,通过这些模型,研究者可以“集中分析特殊原因,研究这些原因如何在某个体系中产生效果”。
    既然模型是在特定假设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简化,那么它们就应当是多样而非统一的。根据所关注问题的不同,人们需要引入不同的假设,构建不同的模型。这些基于不同假设的构筑的模型当然可能得出彼此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但这在罗德里克看来并不是问题。相反,他认为这正是模型的优势所在——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拨开干扰,看清事物的各个方面。其价值,就像寓言家利用某个特殊的故事说明特定道理,或者实验者在控制各类因素后进行了某个实验一样。
    由于模型的结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假设,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假设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关于经济模型中假设的选择,经济学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在这个问题上,罗德里克的观点比较中庸。他认为,在用模型分析问题时,当然需要对现实情况做出简化,但必须保证“关键假设”的重要性。所谓“关键假设”,指的是“如果对该假设做出一定的使其更符合现实的修正,将导致模型得出显著不同的结论”。显然,当我们分析不同问题时,采用的“关键假设”将是不一样的。例如,当分析对石油产业的管制时,石油市场的结构无疑是关键假设,而当分析天然气产量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时,它可能就不是关键假设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改进,以及大数据的出现,更为复杂的模型逐渐开始受到青睐。罗德里克则对这种趋势表示出了担忧。在他看来,复杂模型本质上不过是一系列简单模型的组合,如果作为基础的简单模型不可靠,那么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的复杂模型就更不可靠。因此,与其去追求模型的复杂和统一,不如先集中精力搞清某些具体的机制。
    在书中,罗德里克援引了著名作家博尔赫斯书中的章节,指出复杂模型就相当于1:1的地图,尽管力求细节的真实,但却毫无用处。而简单的模型则相当于一张缩小的地图,尽管它并没有完全还原现实中所有的真实,但却蕴含了真实。并且只有这种经过简化的真实,才是真正有用的。
    (二)如何保证经济模型的科学性?
    在完成了对模型本身意义的探讨后,罗德里克将关注点转向了对经济学科学性的讨论。他认为,要保证经济学科学性需要做到如下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澄清模型的假设。如前所述,模型是在特定的假设下建立的,假设的选择决定了其结论,因此研究者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假设,才有可能让模型变得科学、有意义。尽管这一观点看似直观,但却常被人们所忽视。在实践中,不少研究者并不愿意花时间去琢磨需要的假设、建立合适的模型,而更愿意援引一些著名模型的结论。 这种惰性会极大损害模型的科学性,从而成为错误的来源。
    第二个要点是克服直觉思维的干扰。经济现象是复杂的,依靠直觉的思维方式常会模糊人们的视野,从而让其得到错误的结论。在书中,罗德里克列举了四个让直觉思维产生错误的理由:“一般均衡问题”、“次优问题”、“策略互动”和“时间不一致行为”。通过大量的事例,罗德里克不厌其烦地告诫读者,如果忽视了以上的几个问题,那么直觉随时可能把人们引向错误的深渊。
    第三个要点是让经济学以水平的方式进步。要保证经济学的科学性,就必须要让它能够克服自身的不足,持续保持进步。那么,经济学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步呢?一种观点认为,既然经济学是科学,就应该采用科学的、证伪的方法去实现进步。 但罗德里克并不认同这种 “垂直”的进步方式,而是更倾向于用“水平”的方式,即通过增加新模型来推进理论的进步。他的理由是,由于社会现实的复杂多变,经济模型的检验非常困难,很少有模型能在严格意义上被“证伪”。因此,如果执着于用证伪的方式来推进学科进步,成效会非常小。相比之下,允许用不同模型对不同条件下的情况进行解释可能会让理论更有实践意义。
    第四个要点是用经验证据来挑选合适的模型。尽管经济学中的模型可以是多样的,但在实践中研究者必须选择合适的模型来加以使用,而选择的标准就是经验证据。值得注意的是,在理论模型和经验证据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罗德里克的认识和实证主义者有很大不同。他更愿意将经验证据作为模型的选择模型的前提,而非检验标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可能要比后者显得更加“实用主义”。
    (三)如何挑选模型?
    经济学中的模型可谓汗牛充栋,因此在实践中,从各种模型中筛选出最为合适的模型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考虑到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罗德里克在书中用了较大篇幅对其作了讨论。在罗德里克看来,挑选模型的过程是一个将理论模型和经验证据反复校验的过程。他认为,应当反复将模型的关键假设、作用机制、直接结果,以及间接结果同经验证据进行对照,从而从模型的可选集中挑出最为适用的。
    为了直观说明模型选择的方法,罗德里克采用了自己创建的“增长诊断法”作为例子。 众所周知,在理解“国富国穷”问题上,发展经济学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构建了大量的模型。但在理论成就辉煌的同时,这些模型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却很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罗德里克认为,问题并不是“药方”的缺乏,而是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没能对症下药。因此,他建议在制定发展计划时应当首先识别出目标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约束,并以此为根据选择对应的模型,采取对应的政策。然后,还要根据政策的效果检验理论的机制和结果,分析所用模型的正确性,并据此调整政策。
    (四)模型的局限
    由于模型都是在针对特定问题,在特定假设上建立的,因此它们当然具有很大局限性。在书的最后,罗德里克花了很大篇幅对模型的局限进行了说明。
    在书中,罗德里克专门区分了“理论”和“模型”。他指出,在其他学科中,“理论”是有普适性的。例如,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万有引力定理都是一样的,不会有改变。而在经济学中,尽管也有很多所谓的“理论”,但它们通常只在具体条件下适用。例如,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在经济萧条时可能很适用,但在繁荣时就并不太适用。由于这个原因,罗德里克认为经济学中的所谓“理论”,其实只不过是“模型”,因此在使用时必须十分注意其边界。
    遗憾的是,很多经济学家显然没有认识到上述问题。在很多时候,他们更愿意选择“信奉”某套理论,认为它才是解释经济的唯一正确理论,甚至将自己贴上诸某学派信徒的标签。罗德里克认为,这种对自身理论的执着和对其他理论正是影响经济学家对现实进行正确判断的重要原因。例如,全球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家几乎无人预测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其原因就在于他们都选择信奉了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而忽视了其他理论(更确切说是模型)所给出的警示。
    二、一些启示
    尽管《经济学规则》一书的正文只有区区十万字,但在这短短的篇幅中,作者却通过丰富的案例对经济学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反思,其中的很多观点都颇有启发意义。一方面,书中的内容有助于澄清一些误解,帮助人们更加透彻地理解经济学这个学科。正如我们在本文开头提到的,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十分独特。一些学者认为,现代的经济学选择用模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在研究中选择过于简化的、不合现实的假设,忽略了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是受不恰当的“科学主义”倾向影响的结果。这些学者认为,这种倾向会严重削弱经济学的解释能力,因此未来经济学的发展应当从根本上摒弃这种倾向,回归社会科学的分析传统。
    在本书中,罗德里克对这种指责进行了很好的回应。尽管在书中,他也建议经济学家们必须对其他社会科学分支的研究成果予以重视,但在方法论上,他显然更赞同模型化的分析,而非“传统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他清晰地说明了,用模型研究社会,不仅不是经济学的缺点,反而是它的一个优点。只要合理选择“关键假设”,研究者就能有效排除干扰,理清一组组具体的因果关系。通过对每一组具体的因果关系的汇总,才可能了解事物的全貌。以上回应,不仅澄清了人们对于经济学的质疑,为经济学这个学科正了名,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同时,书中关于经济学进步方法的讨论也十分值得重视。目前,经济学理论存在的问题不少,关于未来的经济理论应该怎样发展,存在着不少争议。有学者认为,现在的经济学应该进行一次范式革命,进行比较根本的变革。尽管这种观点深合证伪主义的要旨,但罗德里克却并没有对此简单认同。相反,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增加新模型来实现经济学的进步。这种思路看似离奇,但考虑到现实中证伪理论的困难性,就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更加现实的思路。如果我们能认同这一观点,就能够避免陷入不必要的范式之争,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具体问题的探讨上。
    另一方面,该书的内容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利用经济学探讨现实问题。当前,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在各种政策讨论中,都活跃着经济学家的身影。但必须看到的是,目前的各种经济学讨论中其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不少讨论中,学者们会执着于自身所信奉的某套理论,从它出发去进行分析,而对于其他理论予以漠视。有些时候,争论的各方则更是把原本的政策之争上升为主义之争、学派之争,将本来应该讲证据、讲道理的争论变成了讲立场、讲情怀。 显然,这样的讨论风格非常不利于对问题的客观科学分析,很容易造成重大错误。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能够认同本书中的观点,承认经济学中模型的多样性,将更多的放在模型的选择,而非空洞的“主义之争”,那么就可能排除很多不必要的偏见,从而得出更准确、更客观的分析结果。
    总而言之,《经济学规则》是一部近期难得一见的回归经济学本源、拷问经济学根基的作品。无论是对于理论工作者还是政策制定者,这部新书都是不容错过的。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