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信息
全国第十一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
暨纪念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
时间:2017-09-21       稿件来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由《经济研究》编辑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全国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联合发起主办的全国第十一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暨纪念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研讨会于2017年9月16日至17日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论坛承继前十届已经形成的学术传统,面向全国征文,得到良好的反响,共收到应征论文八十多篇,经过认真评阅,遴选了其中的61篇在论坛交流。来自全国近8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经济理论专家与会。除大会交流形式外,论坛分设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发展和《资本论》研究与教学研讨四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围绕以上四个专题,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展开交流讨论。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教授、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教授等领导到会致辞。燕爽指出,我们要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就要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和当代实践,历史是思想学术和理论的最重要的源泉,研究历史的演进可以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明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后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今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也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发表150周年,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文明的演进、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运动,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下功夫开展研究。高培勇教授指出,重温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和在多个场合强调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等重要指示,联系考察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我们能够体会到中国的发展实践之所以成功,一定是因为我们做对了什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主动开放,引进学习当今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包括现代经济学理论,从中国自身实际出发,开拓中国经济理论创新的多个资源。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需要加以总结,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做好这项工作,讲好过去40年中国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反金融危机这10年的故事,是我们今天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条必经之路。刘承功教授指出,复旦大学的经济学科诞生于1917年,到今年正好是100年,我们把纪念《资本论》首版发表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讨,具有重要的意义。《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著作,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方法创新,就是确立并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将历史研究与理论逻辑建构相结合,揭示出人类社会盐津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一定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和当代历史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开设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的课程,我们也汇聚老、中、青的研究团队,有责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添砖加瓦,通过本次会议能够凝聚各方的智慧,为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做出我们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国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洪远朋在致辞中特别强调了对“创新”的期待,针对互联网技术相伴随的“共享经济”新形态对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应该研究共享经济、研究共享价值、研究共享发展。这一主张,与大会特别邀请发表主旨演讲的几位嘉宾的学术见解有很好的“共鸣”。全国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在“马克思的科技生产力理论与新发展理念”的演讲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教授在“新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演讲中,都围绕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现实生产力应用带来的新分工方式和新分工体系对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包括生产方式的变化、分工合作组织方式和协调方式的多样性、分工范围变化和全球化进程等方面的影响,对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表了富有新意的观点主张。复旦大学经济思想史研究所所长李维森教授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讨论了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与其他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孟捷教授对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做了述评,两位教授的大会发言同样较好地呼应了重视思想理论来源的吸收和创新的意义。
  本次论坛紧扣“创新、发展”开展交流研讨,体现了中国经济理论队伍“立足中国实践,开拓创新资源,建构中特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学术努力。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泛海书院、复旦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和上海市经济学会《资本论》研究专业委员会承办。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晖明、李世彦整理报道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